倾盆大雨从天降,大勇大爱战洪水。
从8月10日到8月12日,今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登陆黄海沿岸前后,一场百年难遇的洪水肆虐山东大地,一场人与天争的恢弘战斗也随之展开。
天灾面前,山东的党员干部群众,肩并肩勇战洪水,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期山东人民大勇大爱新形象。
让我们以慢镜头,看看每一个令人感动的瞬间,领略新时期山东人的新形象。
1,一个村民小组长的最后一刻
8月12日,根据报道,日照市莒县东莞镇孟家洼村村干部孟凡勇,11日在疏通涵洞管道过程中被洪水冲走,经过长达10个小时的搜救,最终得知其去世的消息。
遗体被找到时,孟凡勇身穿橘红色工作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仍然坚守在暴风雨的一线,涵洞上方杂枝为孟凡勇当时清理出来的杂物,他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拦截洪水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了一方百姓的家园。
8月11日,孟凡勇因在疏通涵洞管道过程中被洪水冲走而第一次见诸报道时,他的名字被写作了孟凡永,这说明当时了当时报道的紧急,而括弧注明其身份是村民小组长。就是这么一个处于最基层的“小组长”,在村东大片积水淹没田地需要排水减灾时英勇走在前面,诠释了山东人在大灾面前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
2,勇敢的“两跳”
一跳:8月11日,山东省临沂市受台风影响持续遭暴雨侵袭。在蒙阴县,路面上的大量垃圾被冲进排水沟造成了堵塞。为了尽快让排水通畅,蒙阴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垃圾填埋场工作人员王吉坤,毅然跳进一米五深的排水沟,徒手清理堵塞下水道的垃圾。
二跳:8月11日13时,沂河临沂站流量达每秒8400立方米,分沂入沭河道水面上升4米多,泄洪量最高达到每秒3500立方米。中午涵闸出现险情,当时闸门接近关上,但是水位仍在不停上升,扔下去的沙袋都被冲走了,眼看洪水就要漫过闸门,这时69岁的顾建祥纵身跳进了河水中。顾建祥用双手抓紧几个沙袋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基础,大家趁机迅速往河里填沙袋,终于把闸门关上,堵住了倒灌的洪水。闸门的背后是万亩良田。
干部群众共赴洪难,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凯歌。
3,烟台民警当起“临时电线杆”
8月12日上午,烟台芝罘区楚凤二街北头,电线杆被狂风吹折,电线掉在沥青马路上,为防止车辆碾压发生漏电事故,两位执勤民警分别站在马路两边,当起了“临时电线杆”,一辆辆汽车从两人手举的电线底下通过。
烟台两位民警当起“临时电线杆”,这是责任心的体现,没有为民服务的责任心,就不会有如此温情脉脉的“电线杆”。
4,一次次的敲门转移
从8月10日8时至11日3时的19个小时内,昌乐乔官镇观测点累计降水量195.9毫米。昌乐乔官镇南岩北村村东南角距离南岩河50余米。8月11日凌晨,随着降雨量逐渐增大,水流越来越湍急,为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乔官镇党委政府派出疏散队伍,一次次敲沿河村民的门,让他们迅速转移。据统计,单单在11日凌晨,在党员干部的帮助下,仅在南岩北村就有25名群众得到安全转移,无一人伤亡。
根据报灾系统统计,截至8月11日12时,山东共有潍坊、临沂、日照等12个市紧急转移安置群众共计88423人。
瞬间诠释大勇大爱,一次次瞬间成就永恒。跳堵闸门的69岁顾建祥回忆说:“后来他们和我说,最后拉我上来的是咱们区里的陈书记。”“咱们各级领导都在堤上和我们一起抗洪抢险,我当时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还好最后闸口及时关住了。”从党员领导干部到子弟兵到公安干警到消防员到基层群众,他们在自然灾害面前,胆向台风生,人逆台风走,“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共同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英勇无畏的抗洪凯歌。
山东,一片红色文化和仁义文化交织的大地,古来不缺大义,今天不缺英雄。台风已经走过,但洪水还未退去,我们需要向这些瞬间的英勇行为学习,继续用行动担当使命,用勇敢和爱心打赢防汛抗汛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