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围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村庄发展后劲,昌乐县红河镇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实施“筑基、培基、强基”三项工程,村带头人队伍持续壮大,“发展型”党支部加快建设,“主心骨”和“领头雁”作用充分发挥,“五清强基”百日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党支部+”促进集体增收路径不断开拓,村集体增收成果更加稳固。今年1-9月份,全镇村集体收入过百万元村达到6个,较去年净增4个;村集体收入过五十万元村5个,较去年净增1个。
实施筑基工程,选优配强村带头人,蓄积发展动力
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坚持高位选人,全镇131名机关干部全部下沉一线担任换届指导员,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村村响”大喇叭、流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换届有关政策要求,确保“户户见条幅,广播天天响、政策人人知”,换届中未出现一例违纪违法行为。
保障选举质量,坚持镇党委统筹调度,党员带头推进,群众广泛参与,营造出“人人支持换届、人人参与换届”的浓厚氛围,凝聚起选举工作合力,为62个行政村选出了政治可靠、真心为民、实干担当、公道正派、本领过硬的班子队伍,其中14个行政村选出了新的带头人,新鲜血液的注入进一步激发了村庄发展活力。
同时,大力开展“双带双增收”行动,根据村庄主要经济作物、特色作物种植情况和群众发展意愿,邀请省、市农科院农技专家,先后开展农技培训10余场次,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到寿光、昌邑等地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发动党员干部引导在外能人回乡创业,带动村庄发展,全镇先后有30余名党员干部成长为带动一域的优秀人才,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达到60余家。
实施培基工程,探索村集体增收路径,厚植发展优势
以村党组织为枢纽,集聚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吸引各类经营主体抱团发展、共联发展。依托环水岭田园综合体和桃花源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园项目,在大宅科村、林泉村试点推行村集体发展共联体模式,探索出一条“工商资本下乡、村集体实体经营、合作社支撑、群众广泛参与”的集体增收群众致富新路子,带动大宅科、林泉两个行政村村集体收入显著提升。
深入探索实施“党支部+农户+项目”模式,镇党委协同省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驻芦沟村工作组,引导大芦沟村党支部与光伏公司深度合作,通过利用闲散院落、空场等安装光伏发电设备,芦沟村光伏发电项目顺利落地,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近10万元。
通过坚持党建引领,各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引领村庄发展、村集体增收的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镇立足集体增收探索的发展模式达到11个,村集体增收势头更加强劲。
实施强基工程,整合各方面资金资源,增强发展后劲
强力推进“五清强基”百日攻坚,增加村集体收入140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接续开展村集体强基工程,镇党委组织指导用活资金资源,拓宽集体增收路径,增强增收后劲。
红河村运用“五清强基”集体增收资金,创新发展“村集体+合作社+企业”模式,授权乐红合作社以村集体信誉为担保,将村集体名下原本闲置的近200平方固定资产作为经营、存储网点,与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商业合作并获得化肥销售权,不仅为村民农业生产找到了优质的农资来源,更盘活了闲置资产,拓宽了增收渠道,每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为全镇村集体发展实体经济促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红河镇将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壮大村带头人队伍建设,聚焦聚力探索村集体增收路径,不断加快“发展型”党支部建设,全力打造共同富裕的“红色引擎”,为创新提升“三个模式”贡献红河力量。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吴永功 通讯员 赵延亮 报道)
全国首个《“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基本规范》地方标准在青岛发布
代总统辞职!尹锡悦、李在明又摊上事了!韩国政坛上演“五月风暴”